小心了,糖吃多了有可能会诱发癌症
导语:当人类被甜味征服时,癌症也正挥动着它们蠢蠢欲动的旗帜~
(图1)
“糖”,从奢移品沦为生活必需品;主要作用从供应能量成为今日无处不在的生活添加剂。
“糖”,不仅喂养了曾经艰难的一代,也“喂养”如今的癌细胞。
被“糖”唤醒的癌细胞
“糖”--诱发癌症的罪魁祸首之一。
首先,作为癌症发生的诱因,我们先从宏观方面来讨论“糖”。
当机体摄入人工精炼的葡萄糖或蔗糖,即“单糖”或“多糖”时,一方面促使血糖飙升,胰岛素反应过度(胰岛素主要功用是降血糖),高水平的血糖让癌细胞生长飞快,让癌细胞长生不老,四处传播。另一方面,大多数的糖会使人超重,增加肥胖症和糖尿病风险,而这些疾病都可能诱发癌症。有证据表明,超重后肥胖可以增加13种不同类型癌症风险;并且,肥胖是除吸烟以外最能诱发的癌症因素。
“糖”--癌细胞批量“生产”的“资金库”
其次,我们从细胞代谢的微观方面入手来讨论“糖”在癌症诱发中扮演的角色。
我们先要明白一件事,无论是正常细胞还是癌细胞,都含有一种细胞器--线粒体。我们把线粒体比喻成是生产工厂,葡萄糖酵解产生的用于细胞癌细胞增殖生长的能量ATP比喻成最终流水线上产出的“商品”或“获益”,而“糖”,就是这座工厂里的资金库,只有资金投入了,工厂才能运转,最终生产出产品(图1)。
Tip:“瓦氏效应”(Warburg Effect)--癌细胞“大啖糖”嗜好:
1924年,德国医生、生理学家奥托·沃伯格(Otto Warburg)提出,癌细胞线粒体存在缺陷,癌细胞的快速分裂需要大量生物化学燃料,所以癌细胞会疯狂吞噬糖分,从而满足自身快速生长和疯狂扩张的需求。其葡萄糖(糖)的摄入量远大于正常的健康细胞。
而癌细胞之所以能够抢食大量的葡萄糖,是因为癌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远多于正常细胞,所以它能从血液中捕获大量的血糖。
这一观点是接下来近一个世纪继续研究癌症的理论基础。
而证实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使用PET扫描来检测人体癌症:PET-CT,方法是把含葡萄糖的正电子放射制剂注入血液中,然后扫描出葡萄糖在全身细胞中的代谢情形,葡萄糖高度集中的区域,就是癌细胞(恶性肿瘤)所在的位置。
(图2)
从图2可知,癌细胞中线粒体工厂的生产是一种非常低效能的生产,同样一分子葡萄糖只能产出2分子的ATP能量,好比生产商品获得的利润。这是一场付出巨大,收益可怜的买卖。但是要维持癌细胞的疯狂增殖,唯有大量的汲取糖分。
同时,可以看出,正常细胞利用葡萄糖需要在有氧条件下,规规矩矩,按部就班完成。而癌细胞则是通过古老的无氧酵解方式快速利用葡萄糖为自己提供能量。
Ras基因,糖酵解过程中决定细胞是否癌变的“通关文牒”
从图1可知,无论是正常细胞还是癌细胞在利用葡萄糖生成最终能量获益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糖酵解过程,而有研究人员发现,这个过程中决定细胞是否恶变的一个很重要基因就是--ras基因。
该基因决定了细胞增殖和生存能力的关键,其本身就是致癌基因,决定细胞是否恶变,就看ras基因是否出现变异。因此,ras基因称的上是决定细胞是否癌变的“通关文牒”。
并且,研究人员还发现,ras基因和糖分子之间存在“互惠的”“相互关系”。可能在恶性循环中活化癌细胞,持续刺激细胞增殖,使糖酵解过程持续过度活跃。这可以解释癌细胞增殖速度和侵袭强度与其发酵异常活跃之间的密切关系。”
与“糖”保持安全距离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糖的摄入量应控制在50g以内,最好不超过25g。
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应该尽量避免或限制添加的糖类,有人建议控制在每天摄入总能量的10%以下,最好能限制在5%以下。
这个量具体如何把握?
比如,一瓶500毫升可乐的含糖量,就能轻松超过45g!一个轻体力活动的成年女性,每天总能量摄入推荐值是1800千卡,10%即180千卡,相当于45g糖。
参考文献:
1.《自然通讯》
2.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3.《Nature》 Fructose-1,6-bisphosphate couples glycolytic flux to activation of Ras, Peeters, Van Leemputte, Fischer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2018-09-07 17:21
好医友小编
联系医学顾问
医学顾问微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