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医学顾问:400-060-9693 (24小时在线)
首页 > 医学资讯 >

注意!这些类型的胃息肉会癌变

医学资讯 | 阅读量:

体检胃镜检查发现胃息肉,不少人会花容失色,会担心息肉会不会癌变,要不要切除,会不会复发?那么,哪一些胃息肉会有癌变的风险呢?

胃息肉常见的类型包括增生性息肉、腺息肉、腺瘤性息肉、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炎性纤维样息肉。胃息肉是否会癌变,要看息肉的类型和生长环境是怎样的。

一、增生性息肉

比较多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溃疡病灶等炎症刺激有关。增生性息肉癌变几率较低,一般大于1cm或有蒂,癌变的风险会增加。

通常情况下,胃镜检查发现大于0.5厘米的增生性息肉会直接切除,同时取旁边的胃黏膜做病理活检,评估是否存在癌变风险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所有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患者均应行根除治疗。如果患者本身就是胃癌高危人群,建议切除息肉后每1~2年复查一次。

二、腺息肉

与常年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胃泌素增加有关,一般为散发性的。腺息肉癌变几率较低。有些小于1厘米的在停用质子泵抑制剂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消退,胃镜下建议摘除以明确性质。多发时,切除最大的息肉,并对其他代表性息肉进行活检。

如果息肉在20枚以上,位于胃窦部、胃底部,应考虑家族性息肉综合征等其他息肉性疾病的可能性,建议进行结肠镜检查。

由于腺息肉癌变风险低,可不作定期复查,但如果确诊为家族性息肉综合征,推荐定期做内镜监测。

三、腺瘤性息肉

通常发生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在胃息肉中占6%~10%。腺瘤性息肉通常小于2cm,多为单发,是一种肿瘤病变,有一定癌变风险。因此,所有腺瘤性息肉均应切除。

同时,在腺瘤性息肉初始切除后1年使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进行监测,评估原切除部位有无复发,是否存在新发或之前遗漏的息肉。如果患者为胃癌高风险者,应进行无限期的持续监测。

四、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比较罕见,分为1~3型。1型肿瘤占所有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70%~80%。此型和通常由自身免疫性(限于胃体的)萎缩性胃炎所致的持续高胃泌素血症有关,常发生于萎缩性胃炎的老年患者中,尤其是女性,常伴有恶性贫血。

2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占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5%~8%,由分泌胃泌素的肿瘤所致的持续高胃泌素血症引起,患者常有消化性溃疡病、腹痛、腹泻等症状。

3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为散发性,占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20%,与非典型类癌中综合征有关。

1型和2型多为良性,进展缓慢,3型恶变几率较高且具有侵袭性,多数患者切除时已发生局部转移,一旦发现,须按胃癌的方式处理,可进行部分或全胃切除,同时进行局部淋巴结清扫。≤2厘米的1型和2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建议前3年每6~12个月复查一次,此后每年1次,在有临床指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五、炎性纤维样息肉

比较罕见,在所有胃息肉中不足0.1%,切除后通常不会复发。

出国看病专业机构好医友提醒:总的来说,大多数胃息肉没有症状,只是在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且癌变的风险较低,大家不必谈息肉色变。息肉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质子泵抑制剂、家族遗传、胃部炎症等因素有关,可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及检查。

2019-09-29 16:09

好医友小编